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专家座谈会召开,共议新时代首都规划建设和名城保护发展
导 读
2023年12月20日,“从历史向未来——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专家座谈会”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举行。2023年是北京建都870周年,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兴,岁末盘点之际,组织召开“从历史向未来——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专家座谈会”具有特殊意义。
座谈会由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牛锐主持。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刘玉民(正局长级),北京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凌明,北京市政府参事室(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党组成员、副主任(副馆长)耿新蕾,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陈朝晖致辞。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牛锐主持会议
会议邀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所名誉所长陈同滨,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总规划师石晓冬,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唐晓峰,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李苍彦,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汤羽扬,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张春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分院副总规划师汤芳菲,北京城市规划学会三山五园研究中心主任贺艳,北京城市史学者李纬文,帝都绘联合创始人宋壮壮等十位专家出席。
各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回顾北京建都870周年历程,展望新时代首都规划建设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首规委办各处室,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东城分局、西城分局、宣传中心、规划展览馆、规划院相关负责同志出席本次会议。
领导致辞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刘玉民(正局长级)
刘玉民表示,近年来,在首规委统筹组织下,央地协同、市区联动,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文物腾退保护利用工作取得新进展。目前,皇史宬南北院已实现整体对外开放,日坛圜坛向公众开放,蒙藏学校旧址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对外开放,清海军部旧址实现周末对外开放。这些重点文物的开放展示,为广大市民提供了高品质的文化体验,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北京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凌明
凌明表示北京市文物局始终把文物工作放在整个首都的规划建设发展全局下进行谋划:一是确定了“一轴一城、两园三带、一区中心”的重点工作框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二是尽职做好文化和文化遗产工作;三是要面向未来,做好文化传承工作。
北京市政府参事室(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党组成员、副主任(副馆长) 耿新蕾
耿新蕾表示北京市政府参事室(北京市文史研究馆)今年配合首规委办召开两次专家座谈会,围绕编制《北京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建言献策,今后将继续发挥联络专家、文史研究、艺术创作等方面优势,挖掘北京历史文化资源,赓续历史文脉,为繁荣兴盛首都文化贡献力量。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 陈朝晖
陈朝晖指出历史深厚的西城区与北京建都具有重要关系,保护与传承是西城区的光荣使命、重要责任、时代担当。近年来西城区不断探索名城保护的新理念、新方法,构建了名城保护组别机制和工作构架,并举办一系列活动旨在推动公众参与。
特别报告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所名誉所长、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 陈同滨
陈同滨详细介绍了《北京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的编制情况及主要内容,强调“用遗产的眼光看,从文明的角度论”,优先价值体系研究,构建基于价值的保护管理体系,系统保护传承各类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指导北京市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主题报告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总规划师 石晓冬
石晓冬围绕“从‘都’与‘城’的关系看北京建都870周年”这一主题,系统地解读了首都规划的历史演进、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首都规划和实现首都规划的“两个一公里”,指出应兼顾超大城市治理的一般规律与大国首都空间布局的特殊现实。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唐晓峰
唐晓峰从地理学角度系统地讲述了水系与北京城市发展的关系。北京都城建成与水紧密相关,流泉系统对都城的影响最为直接,重要水利工程——漕运也顺应城市发展而生,为水系整合、资源运输作出巨大贡献。北京城多次受到水患的威胁,古代城市建设体现了对排水的重视。从历史的经验中看,水与城市相互影响,这些规律可以给城市发展建设提供借鉴。
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北京卷》主编、高级工艺美术师 李苍彦
李苍彦从历史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讲述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燕京八绝”的由来。在北京非物质遗产传承过程中,曾受到诸多进出口贸易、外地文化涌入的影响。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北京秉承尊重历史、符合北京地域文化特色的原则,不断研究探索,最终形成了“燕京八绝”。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汤羽扬
汤羽扬以“文化为脉助力北京传统村落振兴”为题,解读了北京长城城堡型村落的价值特色和重要作用。长城城堡型村落是北京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留存了北京城市发展、文化风俗的印记,应该得到有效引导和控制,通过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借助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长城风景道等建设,带动整个长城区域发展,助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 张春彦
张春彦作题为“基于文化关联的京津冀遗产线路与体系构建”的报告,他提出以空间数据挖掘技术为主导思想,深入挖掘遗产的地理和文本信息,以遗产的重要性、影响力和空间关系作为参考,构建“网络-节点”的京津冀线性文化遗产景观体系。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分院副总规划师
汤芳菲
汤芳菲围绕“首都功能核心区文物保护利用整体规划研究”这一主题,介绍了首都功能核心区文物总体特征和当前存在问题,并从价值引领、整体保护、点亮主题、有效利用和机制创新五个方面阐释如何做好首都功能核心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三山五园研究中心主任 贺艳
贺艳以“三山五园地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为题,从认识、价值、规划、实施四个方面作相关分享。三山五园地区规划工作融合不同部门、行业和学科,围绕“保护、利用、整治、创新、发展”工作方针,研究历史、现状和未来。
北京城市史学者 李纬文
李纬文以北京皇城如今的城市功能为引,介绍了皇城集市功能空间的产生、发展、演变,表示皇城的功能会随着皇家的需求、百姓的需求逐渐改变,当时新的制度规范、新的城市空间都在这里得到率先应用,皇城也就成为了传承北京各种集聚功能的中心。
帝都绘联合创始人 宋壮壮
宋壮壮以长城、中轴线、北京CBD、地安门及新首钢大桥为例,通过充满创意的手绘将历史与现在结合起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隔阂、从历史向未来,生动展示了城市文化、历史空间与我们当今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最后,牛锐感谢与会专家积极为新时代首都规划建设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建言献策,真诚地希望能继续得到专家们更多的指导和支持。他表示,各界要进一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关部门也将进一步优化专家参与工作的机制,进一步激发本领域、本行业以及跨领域、跨行业专家参与名城保护工作的积极性、能动性,推动全社会凝聚起保护首都历史文化名城的最大共识,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内容由首规委办名城处、宣传中心提供
你可能还喜欢
繁星TALK(第二期)·更新进行时——我在街道做责师
一图读懂|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非建设空间规划及镇村实施指引(2021年—2035年)草案
一图读懂|北京市平谷区夏各庄镇国土空间规划(2020年—2035年)
《北京市标准地名图集》《北京市标准地名录》公开出版
微信
微博
今日头条
北京号
关注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解锁更多权威资料